碳酸鈣(Calcium Carbonate)是一種重要的、用途廣泛的無機鹽。
根據生產方法的不同,可將碳酸鈣粉體分為輕質碳酸鈣和重質碳酸鈣。
輕質碳酸鈣( Light Calcium Carbonate)又稱沉淀碳酸鈣(Precipitated Calcium Carbonate), 是用化學加工方法制得的;
重質碳酸鈣( Heavy CalciumCarbonate)又稱研磨碳酸鈣(Ground Calcium Carbonate,美國稱Kotamite),是用機械方法直接粉碎天然的方解石、石灰石、白堊、貝殼等而制得。
由于化學加工方法制得的碳酸鈣粉體的沉降體積(>2.5m/g),比杌械方法制得的碳酸鈣粉體的沉降體積(1.2~ 1.9m/g)大,所以前者稱為輕質碳酸鈣,后者稱為重質碳酸鈣。
1. 碳酸鈣的理化性質
碳酸鈣的化學式為CaCO?,其結晶體主要有復三方偏三面晶類的方解石和斜方晶類的文石,在常溫常壓下,方解石是穩定型,文石是準穩定型。無論是輕質碳酸鈣還是重質碳酸鈣,均以方解石為主。
在常壓下,方解石加熱到898°C、文石加熱到825°C,將分解為氧化鈣和二氧化碳;碳酸鈣與所有的強酸發生反應,生成水和相應的鈣鹽(如氯化鈣CaCl2),同時放出二氧化碳;在常溫(25°C)下,碳酸鈣在水中的濃度積為8.7x 10?、溶解度為0. 0014,碳酸鈣水溶液的pH值為9.5~ 10.2,空氣飽和碳酸鈣水溶液的pH值為8.0~8.6。碳酸鈣無毒、無臭、無刺徼性,通常為白色,相對密度為2.7~2.9。莫氏硬度方解石為3,文石為3.5~4。方解石具有三組菱面體完全解理,文石亦具有解理。
由于制備方式不同,輕質碳酸鈣與重質碳酸鈣的理化性質略有不同:
1). 沉降體積。輕質碳酸鈣的沉降體積:2.5ml/g以上;重質碳酸鈣的沉降體積:1.2~ 1.9ml/g。
2). 比表面積。重質碳酸鈣的比表面積為1㎡/g左右;輕質碳酸鈣的比表面積為5㎡/g左右。
3). 吸油值。重質碳酸鈣由于顆粒大、表面光潔、比表面積小,因此吸油值較低,為48ml/100g左右;輕質碳酸鈣顆粒徽細、表面較粗糙,比表面積大,因此吸油值較高,為60~90ml/100g左右。
2. 制備方法
2.1 輕質碳酸鈣的制備方法
1). 碳化法:將石灰石等原料煅燒生成石灰(主要成份為氧化鈣)和二氧化碳,再加水消化石灰生成石灰乳(主要成份為氫氧化鈣),然后再通入二氧化碳碳化石灰乳生成碳酸鈣沉淀。最后碳酸鈣沉淀經脫水、干燥和粉碎便制得輕質碳酸鈣。
2). 純堿(Na?CO?)-氯化鈣法:在純堿水溶液中加入氯化鈣,即可生成碳酸鈣沉淀。
3). 苛化堿法:在生產燒堿(NaOH)過程中,可得到副產品輕質碳酸鈣。在純堿水溶液中加入消石灰即可生成碳酸鈣沉淀,并同時得到燒堿水溶液,最后碳酸鈣沉淀經脫水、干燥和粉碎便制得輕質碳酸鈣。
4). 聯鈣法:用鹽酸處理消石灰得到氯化鈣溶液,氯化鈣溶液在吸入氨氣后用二氧化碳進行碳化便得到碳酸鈣沉淀。
5). 蘇爾維(Solvay)法:在生產純堿過程中,可得到副產品輕質碳酸鈣。飽和食鹽水在吸入氨氣后用二氧化碳進行碳化,便得到重堿(碳酸氫鈉)沉淀和氯化銨溶液。在氯化銨溶液中加入石灰乳便得到氯化鈣氨水溶液,然后用二氧化碳對其進行碳化便得到碳酸鈣沉淀。
輕質碳酸鈣的生產方法雖然不少,但在國內實現工業生產的幾乎只有碳化法。
2.2 重質碳酸鈣的制備方法
重質碳酸鈣的生產工藝流程有兩種。
干法生產工藝流程:首先手選從采石場運來的方解石、石灰石、白堊、貝殼等,以除去脈石;然后用破碎機對石灰石進行粗破碎,再用雷蒙(擺式)磨粉碎得到細石灰石粉,最后用分級機對磨粉進行分級,符合粒度要求的粉末作為產品包裝入庫,否則返回磨粉機再次磨粉。
濕法生產工藝流程:先將干法細粉制成懸浮液,置于磨機內進一步粉碎,經脫水、干燥后便制得超細重質碳酸鈣。
3. 顆粒形狀
3.1輕質 碳酸鈣的形狀
根據碳酸鈣晶粒形狀的不同,可將輕質碳酸鈣分為紡錘形、立方形、針形、鏈形、球形、片形和四角柱形碳酸鈣,這些不同晶形的碳酸鈣可由控制反應條件制得。
1). 紡錘形碳酸鈣是輕質碳酸鈣中最常見的一種晶形。其形狀像紡錘,平均長軸粒徑為5~12μm,平均短軸粒徑為1~3μm,控制一定的反應條件,也可以得到平均短軸粒徑為0.1~1.0μm的小紡錘形碳酸鈣。
2). 針形碳酸鈣晶形呈針狀,平均粒徑為0.01~0.1μm,平均長徑比為5~ 100。
3). 鏈形碳酸鈣晶形呈鏈鎖狀,平均粒徑為0.01一0.1μm,平均長徑比為10~ 50。
4). 球形碳酸鈣晶形呈球狀,平均粒徑為0.03~0.05μm。
5). 立方形碳酸鈣晶形呈小立方狀,平均粒徑為0.02 ~0.1μm。
6). 片形碳酸鈣晶形呈片狀,平均粒徑為1~3μm。
輕質碳酸鈣按其原始平均粒徑(d)分為:微粒碳酸鈣(>5μm)、微粉碳酸鈣(1 ~ 5μm)、微細碳酸鈣(0.1~ 1μm)、超細碳酸鈣(0.02~ 0.1μm)、超微細碳酸鈣( <0.02pm)。
輕質碳酸鈣的粉體特點:a.顆粒形狀規則,可視為單分散粉體;b.粒度分布較窄;c.粒徑小。
3.2 重質碳酸鈣的形狀
重質碳酸鈣的形狀都是不規則的,其顆粒大小差異較大,而且顆粒有一定的棱角,表面粗糙,粒徑分布較寬,粒徑較大,平均粒徑一般為1~ 10xm。
重質碳酸鈣按其原始平均粒徑(d)分為:粗磨碳酸鈣( >3μm)、細磨碳酸鈣(1~ 3pm)、超細碳酸鈣(0.5~ 1μm)
重質碳酸鈣的粉體特點:a.顆粒形狀不規則;b.粒徑分布較寬;c.粒徑較大。
4. 改性
活性碳酸鈣,又稱改性碳酸鈣、表面處理碳酸鈣或白艷華,簡稱括鈣,是用表面改性劑對輕質碳酸鈣或重質碳酸鈣進行表面改性而制得。
表面改性劑一般是具有兩親基團的有機物(如高級脂肪酸、表面活性劑、偶聯劑等)。經表面改性劑改性后的碳酸鈣一般具有吸油值低、分散性好、能補強等優點,但主要的優點是具有補強性,即所謂的“活性",所以習慣上將改性碳酸鈣均稱為活性碳酸鈣,將改性過程稱為活化過程。根據活性碳酸鈣所用原料的不同,可將活性碳酸鈣分為活性輕質(沉淀)碳酸鈣和活性重質碳酸鈣。
在改性工藝中,改性劑的用量有所不同,活性輕質碳酸鈣的改性劑用量約1 %左右,而活性重質碳酸鈣的改性劑用量一般為2. 5% ~3%左右。
5. 應用
目前,碳酸鈣已廣泛應用于造紙、塑料、塑料博膜、化纖、橡膠、涂料、膠粘劑、密封劑、日用化工、化妝品、建材、油漆、油墨、油灰、封蠟、膩子、氈層包裝、醫藥、食品(如口香糖、巧克力)、飼料中,其作用有:
增加產品體積、降低成本,改善加工性能(如調節粘度、流變性能、硫化性能),提高尺寸穩定性,補強或半補強,提高印刷性能,提高物理性能(如耐熱性、消光性、耐磨性阻燃性、白度、光澤度)等。
由于輕質碳酸鈣與重質碳酸鈣的粒度和表面特征有差異,因而在使用效果上也有一定的差異。
造紙中推廣中性施膠之后,碳酸鈣需求量劇增,但輕質碳酸鈣由于吸油值高、耗膠量就大、有損施膠效果,而重質碳酸鈣則反之;另外,輕質碳酸鈣保水性強,在機紙中添加,紙張強度就不及添加重質超細碳酸鈣的。
在塑料中,普通輕質碳酸鈣由于吸油值高,在某些塑料中添加顯得太輕,混煉有一定困難,增加添加量較困難,只能作一般性的增量劑。而且隨著塑料工業的發展,塑料向高功能化和高附加值化目標發展。對于補強或賦予功能性為目的的功能性填充劑的期望與年俱增。碳酸鈣必然會發展有補強或賦予一定功能的新品種。一般的輕質碳酸鈣使用不可能大幅度增加,可能會減少。
在橡膠中,輕質碳酸鈣由于粒徑小、沉降體積大,可以增加橡膠體積,改善橡膠硫化性能、起半補強或補強作用,應用較廣。
在建筑涂料、膩子、氈層包裝、飼料等方面,由于較粗的粒徑就滿足需要,因此,主要應用重質碳酸鈣。
重質碳酸鈣,由于具有能耗低、加工簡單、便于大量生產的特點及某些性能優點,在很多用途上它可以取代甚至超越輕質碳酸鈣。發達國家生產使用重質碳酸鈣與輕質碳酸鈣(在填料中)的比例是14一18:1,重質碳酸鈣的需求量遠遠大于輕質碳酸鈣。隨著重質碳酸鈣的不斷微細化,活性重質碳酸鈣的品種也日益增多。
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入,重質碳酸鈣的應用范圍將不斷擴大,應用量也將不斷增加。
【來源百度文庫】
埃爾派為你推薦重質碳酸鈣與輕質碳酸鈣的區別。我們將幫助你了解更多關于產品使用、維修、保養的專業資訊信息,同時你還可以了解產品解疑其它信息或瀏覽超微粉碎產品百科。